攸县一中
攸县一中 >> 攸县一中2016年暑期教职工培训主题报告 >> 正文
攸县一中2016年暑期教职工培训主题报告
浏览次数:6584    日期:2016-08-28

更新理念深教改  提升品质铸品牌

——攸县一中2016年暑期教职工培训主题报告

王池元

2016824

各位教职员工:

大家好!

凤凰涅磐,王者归来。在举国庆贺中国女排再夺奥运冠军之际,新的学期又将开始了。在此,我向大家表示深深的祝福和美好的问候!向本期进入我校的新教师表示热烈的欢迎!祝大家在新的学期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为期3天的暑期学习开始了。我们要力争通过集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振奋精神,再鼓干劲,全力加快办学品质提升步伐。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更新理念深教改,提升品质铸品牌”。下面我讲三层意思。

一、应对新挑战义不容辞

在过去的学年里,全体一中人务本务实,尚勤尚新,用智慧和汗水取得了令人欣慰的可喜成绩。高考本科二批以上一次性上线955人,连续四年居株洲市第一名;本科一批一次性上线425人,600分以上55人;江宇、侯诗琴分别夺得全县文科第一、第二名,王珏居全县理科第二名;在株洲市理科前30名中占6人,列全市第二。高二省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优秀,全合格率达99.72%这一成绩全面兑现了学校“高进优出,低进高出”的社会承诺,践行了“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我校教育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

1、学生日新月异

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说:“我们学校的生活非常枯燥,学生在学校找不到乐趣,找不到自己。我觉得这是目前教育最大的问题。”今天我们的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00后”的学生,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要随之调整变化。“00后”“非常6+1,他们集6人宠爱于一身,既养成了自私自大的毛病,也因心怀感恩而具有强烈的情感负担。他们心智尚不成熟,往往不知道为什么读书,如果不能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形成价值共识,老师怎么能帮助他们建立清晰而有意义的生活目标?“00后”有太多获取知识的渠道,知识储备完全超过了老师,当他们已经变成小溪、小河的时候,如果老师还守着自己的一桶“水”,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师道尊严?老船票根本无法登上“00后”的新船,重建师生关系,重构课程体系,重探课堂模式,已经迫在眉睫。

2、教师心余力绌

在学校发展当前面临的众多挑战中,师资危机是最大的挑战。我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非常突出,一线教师平均年龄偏大,年轻骨干教师数量偏少,职称评审相当困难,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在知识结构上,从只会处理局部知识,到处理学科内的综合知识,发展到会处理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在思维方式上,从继承接受知识,到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发展到形成一定的创新思维方式。在教学能力上,从模仿他人,到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发展成为具有驾驭多种教学方式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从使用传统的书本、黑板等进行教学,到掌握使用基本电教手段,发展成为能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等等。我校不少教师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方法落伍,面对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感到越来越吃力。

3、课改深谋远虑

2016年,核心素养体系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任何人终其一生,有且只有三项内容,即做人、做事、生活。教育的作用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事,教人生活。为引导学生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推动核心素养落地将促使学校进行变革,如: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等等。这些将促使我们告别以效率和规模取胜的“教育工厂”,让教育充满山水之灵秀、生命之诗意。

4、高考稳中有变

今年是全国26个省份统一使用全国卷高考的第一年,也是我省高考重新回归全国卷的第一年。今年高考试题体现了教育部所提出的“一点四面”的基本原则:一点就是立德树人,四面是指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方面。全国卷试题结构稳定、难度稳定,与湖南卷基本一致,但专家的命题风格、命题重点有明显不同。尽快适应全国卷的命题趋势和特色,对于我们今后的教学来说无疑是一项新的课题。

二、实现新目标责无旁贷

2008年开始我担任攸县一中校长,掐指算来,至今已整整8个年头。令人自豪和感动的是,在全体一中人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顶住了各种压力,在困境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突破,这8年是辛劳的8年,也是丰收的8年。经过三年整合,五年升级,如今学校到了提质飞跃的时候了。

“十三五”规划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教育发展的主题。新学年,我校的工作将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以确保安全为底线,以打造高效课堂为重点,以提高办学品质为核心,以培育每个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宗旨,深入推进教学教研教改活动,实现管理上档次,质量上台阶,学校上品位。

我们要朝着打造三湘名校、锻造“四有”好老师、培育“七好学生”的长远整体目标努力前进,根据当前实际,本学年我校的具体奋斗目标定位如下:高三:突破千人大关,一本、二本升学率均居全市前列高二:夯实基础,学考合格率100%高一:铸造作风,养成习惯,统考争先。

三、落实新举措利不容缓

学校品质是质量、内涵、文化、特色、信誉的集合体。在提升学校品质的过程中,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理念是先导,优秀的校长和敬业的教师是主体,达标的硬件和规范的管理是基础,系统的课程和丰富的活动是载体,优雅的文化和独特的品牌是表现,优秀的学生和社会的认可是目标。作为省示范性高中,我校要自觉探索提升品质的转型变革之路。

(一)树立五大理念

改变教师,才能改变教育。应试教育下形成的传统教学观念是老教师在适应教育改革进程中最大的“拦路虎”。当前我们要围绕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这个核心,主动树立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以下五种发展理念,引领学校科学发展。

1、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激发教育活力。我们要创新教育观念,促进学生身心两健、德智双全、文理兼通、学创俱能。要创新教育内容方式,深入掌握各类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能力和核心素养,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水平。

2、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教育风尚。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深入研究、切实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按规律办学、按规律育人。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崇尚勤俭节约,建设绿色文明校园,营造浓郁人文环境,积淀深厚文化底蕴,启迪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

3、树立内涵发展理念,提升教育质量。让课堂教学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是每位教师的责任。教育发展要实现由外延增长转变为内涵发展,就要注重挖潜增效,主要依靠优化教育管理、加强教育科研和提升教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树立开放发展理念,拓展教育资源。我们要拆除学校“围墙”,借助互联网深化与社会联系,让学校利用社会资源,让社会分享教育资源,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共创,最大限度地凝聚教育合力。

5、树立共享发展理念,促进教育公平。我们要不断提高学校品质,提高优质教育的供给能力,承担留守儿童教育和关爱任务,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教育需求。

(二)提高五种素养

李镇西说:人才是“生长”出来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更别说什么“打造”了。任何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是一个自己培养自己的过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首先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的素养应该着重强调以下几方面。 

1、信息素养。现在每18个月产生的信息,相当于人类社会有文明记载以来所有信息的总和。哪一个教师还死守着“术业有专攻”“闻道在先”的信条,就无法适应学生的要求,也无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融入信息社会,提高信息素养,提高获取、筛选、利用、分享信息的能力,已成为教师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基本前提。 

2、创新素养。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师的创新素养主要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具有挑战心、好奇心、想象力;鼓励学生的创新,宽容学生的失败,鼓励学生适当冒险;把教育教学看作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反思、变化更新的创新过程;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激活学生创新欲望,培育学生创新潜能。 

3、跨学科素养。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既需要为学生提供单学科知识,也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学科间的联系,在学科与学科的有机关联中形成对问题的真正掌握。这要求教师进一步扩大和提升跨学科素养,要对生活的各个层面所涉及的各种知识有所把握,细心研究如何从学科相联系、相交叉、相渗透之处提出探究问题。

4、媒体素养。自媒体正在使教师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变模糊,使教师个体行为与公共行为的距离变短。 教师增强自身的媒体素养已变得迫在眉睫。教师媒体素养既包括教师面对传媒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也指教师在认识媒体的基础上对媒体的巧妙运用。 

5、社会参与和贡献素养。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要求教师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去,在社会参与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同时也要求教师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学校周边环境建设,服务社区居民,为社会做贡献。 

(三)深化四项变革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湖南省高考综合改革将于2018年启动,这是我们提升学校品质的一把“金钥匙”。为此,我们要抢抓机遇,凝聚共识,未雨绸缪,提前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

1、课程设置改革。一所学校只有课程改变了,学校才会改变,只有课程有特色,学校才会有特色。新高考将变“套餐”式为“自助餐”,实施“3+3制度,学生在学考的基础上选择三门学科计入高考总分。针对此,我们要集思广益研制课程规划,开发并实施校本特色课程、综合素养培养课程,增强课程的选择性,逐步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可选择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2、课堂教学改革。新高考将取消文理分科,势必要求高中课堂教学从过于偏重文理向全面打好文理基础转变。为此,我们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注入更多的现代化要素,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指向学科的共同基础,在探究性学习研究、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提升全面素质等方面有新的突破,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

3、管理制度改革在“走班制”模式下,行政班概念将逐渐淡化,必然会对学校原有的教学管理、班级管理与学生管理产生影响。为此,我们要完善相关教学管理制度,并注重制度变革的融合性、渐进性。要借“走班制”真正落实差异教育,实施分类培育,分层施教。要利用走班教学培育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民主协商观念、自我规划能力,学会自我担当、自我激励、自我约束。

4、评价体系改革改革启动后,开展综合素质评价至关重要,这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改变用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招生录取的唯一标准。这要求我们改革评价体系,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透明度。

(四)提升四个品质

提升教育品质,铸造学校品牌,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我们必须抓住重点,多管齐下,有序推进。

1、内部治理品质。现代新型学校的特质包括: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其中重心下移,是指眼睛朝下看,校政关系、师生关系越来越走向合作、民主、共同研究的关系。过程互动指教育过程是互动的,不是单向的,有活力和主动性的呈现。这要求我们完善学校内部治理,进一步完善目标考核、分配激励制度,修改量补质奖方案,让优秀教师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形成人人都是管理者的局面,构建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2、课堂教学品质。课堂是实施学校课程的主渠道,更是提升办学品质的主阵地。高品质课堂应当具有人文性、富有感染力、充满生命力,彰显和谐之美。为构建优质魅力课堂,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减少教师讲解,强化自主学习;减少整体讲授,强化个别辅导;减少知识传授,强化思维培养。课堂教学要围绕一个主体(学生),突破二个难点(主干知识的构建与内化、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拓展),落实三个杜绝(照本宣科满堂灌、大包独揽一刀切、华而不实低效率),实现四个有效(有效编制导学案、有效渗透三五课模、有效组织自主学习、有效达成三维目标),确保为思维而教、为能力而教,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质疑、勇于否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治学方法和人生态度。

3、校园文化品质。文化立校是学校治理的至高境界。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其中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壳,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支柱,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的一面旗帜,一种气质,一种个性,它影响校内师生的价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维方式、道德情感等,同时,它对外彰显学校的精神风貌、个性特色和社会魅力。在推进我校品质提升的进程中,我们既要让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散发出浩然之气、书卷之韵,还要建设先进的制度文化,更要突出精神文化建设这一重点,弘扬务本务实,尚勤尚新的一中精神,发挥其独特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4、教育科研品质。越是进入品质提升阶段,越需要有高品质的教育研究。当前,我们尤其要做好如下研究:是抓实“四情”研究。各年级要继续加强对“班情、学情、教情、考情”的研究,把“五会”(即主题班会、班研会、教研会、教师月例会、学生学月反思会)作为“四情研究”的常规平台,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抓实示范引领。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四力”:在计划管理中实现执行力,在模式探索中体现创造力,在用人所长中发挥协调力,在解决问题中达成成效力。三是抓实团队协作。着力集体备课,实施青蓝工程,严格听评制度,促进各学科组成员在互助中成长。建设利用QQ群、微信群等,聚焦真问题,线上线下互动,课内课外一体,强化问题诊断,注重实践升华。

各位教职工,把我校建设成为“高素质公民的培育基地,师生共享的精神家园,特色鲜明的三湘名校”,是全体一中人的最美“教育梦”。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我们坚信,只要使出洪荒之力去改造我们的学习,改造我们的课堂,就一定能改造我们的学校。我们憧憬着,随着品牌声誉对外传递出越来越强大的“引力波”,攸县一中将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三湘大地。

攸县一中
湖南攸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主管:攸县一中办公室 技术支持:攸县一中信息中心
办公室:0731-24222366  招生办:0731-24211518
湘ICP备17021572号-1 湘教QS7_201406_001979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