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一中
攸县一中 >> 三个“代替”拉近亲子距离,助力孩子成长 >> 正文
三个“代替”拉近亲子距离,助力孩子成长
浏览次数:2861    日期:2016-04-14

三个“代替”拉近亲子距离,助力孩子成长

作者王欢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仅靠一句赞扬,我就可以很好地活两个月。”这两句说明语言艺术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人们津津乐道“一根手指的力量,说的是倘若有个人坐在椅子上,手放在腿上,我们站在他对面只用一根手指顶住他的额头,他便很难站起来。当然还有别的办法不让他起来,比如将他捆在椅子上、粘在椅子上,又或者干脆将他打晕。只是后者要费力得多,而且恐怕会让对方感到非常不愉快,甚至愤怒、恐惧,若有机会,一定要急急逃离这把椅子了。

  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又何尝不是如此?

  有的家长喋喋不休,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有的家长悉心关怀,却换来孩子的冷面相对;有的家长百般讨好,仍难免一次次失望。

  因此他们常常感慨:“有时很努力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问题,想帮助他解决问题,可孩子好像根本不能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反而用很叛逆的态度来对待家长,这让我们很无奈也很沮丧。”

  “在家里她更喜欢一个人的空间,写作业之外她宁愿戴着耳机盯着电脑,也不愿意和我们更多地交流。大多数的时间一声不吭,对我们则是问一句顶一句。搞不清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在和孩子交流中何谓平等?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能太压制又不能太纵容,在平等中总感觉孩子是在挥霍家长的理解。”

  要回答这些问题,离不开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结构与关系、家长教养模式的系统剖析。但这并不限制我们向家长提出一些直接、具体的操作性建议。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三个“代替”的方法与孩子对话,可以有效地促进家长与初中孩子的沟通。

  一、初中生的独立需要与家长的任务

  初中生年纪在十二三岁到十五六岁,正处于埃里克森所说的“青春期”。这一阶段孩子的发展需要主要是在心理上确认自己有能力独立完成自己的事,确认自己有资格得到成人待遇,希望心中那个理想的自己与他人眼中的自己一致。简而言之,孩子们想被父母、老师当做大人来尊重、重视和交往,想当心目中那个个性独特、外貌出众、能力突出、引人注目的了不起的人。

  因此,家长的任务就是要适度地满足孩子上述的独立需要,既不过多也不过少。让孩子能体验到成长的成就感,同时也知道自己的局限与行为的界限是什么、在哪里,遵守道德和社会规范。体现在亲子沟通上,就需要家长掌握三个“代替”的方法。

  二、三个“代替”拉近亲子距离,助力孩子成长

  (一)第一个“代替”:“我”做主语代替“你”做主语

  特别适用于:对孩子的言语、行为、成绩、穿着、习惯不满和失望时。

  二者区别:“你”表达的是事实,更易成为指责;“我”表达的是情感,更易指向期待。

  当家长观念中的事实不被孩子认可为事实时,孩子便不认同家长的说法,甚至可能因反对而反抗;可是面对家长的情感与期待,孩子往往会被打动。

  一位妈妈对穿着“奇装异服”的女儿说:“你这件衣服难看死了!”说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在女儿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她可能毫不怀疑地感到“妈妈都这么说了,我的衣服真的难看死了,还是听话换掉吧”。可是正上初二的女儿心中已有一套独立的审美标准,那标准认为这打扮是流行的、时尚的。“你说难看,我可不觉得难看。难看与否,你有你的标准,我也有我的标准呀!凭什么你说难看就难看!”“你若跟我好好说,我还会思量一番。你这么不客气地贬低我的审美,我才不要听呢!”

  也许孩子穿得确实怪怪的,不过聪明的妈妈会这样说:“(幽默地)啊哟,这个衣服刚才把我吓了一跳!让我看看,是挺特别的。不过妈妈还是有点担心,穿这个去见同学不够端庄哦!如果你真的特别喜欢它,那晚上和妈妈去超市的时候就穿着它,明天跟同学一起的时候换一身,我觉得……就很适合。”

  经常使用主语“我”跟孩子平等对话,偶尔严肃批评,孩子反而更容易接受批评,改正行为。

  “你”字句示例:

  “你能不能快点吃饭,吃完了好去学习!”

  “你看你物理考这点分!”

  “你怎么又考得这么差!”

  “我”字句示例:

  “我觉得咱们吃饭的速度再快点儿会更好。”

  “我看到这次考试你的物理最不理想,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愿意跟我说说吗?”

  “我看到这次考试你的总分比上次多了20分。虽然不是特别多,可是我们很为你高兴,你一定是更努力了。如果继续这样努力两个月,下次一定可以再提高,爸爸妈妈很期待呢!”

  “我看到这次你考得不理想,也能感觉到你挺自责的,让爸爸妈妈帮你一起分析问题在哪里,想想解决办法。这样我们下一次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二)第二个“代替”:肯定句代替否定句。

  特别适用于:担心孩子看不该看的、做不该做的、想不该想的。

  二者区别:否定句仅指出错误的做法,提供的是消极暗示;肯定句却提供积极暗示和正确做法。

  “请不要想象一头短脖子的长颈鹿。”读到或听到这句话的人恐怕都不禁要想象一头短脖子的长颈鹿。初中生身体快速成长,第二性征出现,智力飞跃发展,对自然、社会、人文、人际交往、异性情感的观察和体验更细腻,对正在经历的变化充满好奇,这个时候越是家长禁止做的事情,他们懵懵懂懂越忍不住尝试。所以我们应该理解,很多时候反复叮嘱、禁止的事孩子还要做,未必出于“逆反”心理,而是由于上述脑机制的驱使。比如“别看那些乱七八糟的漫画啊!”孩子听到“乱七八糟的漫画”,脑子里就开始想“乱七八糟的漫画”了。

  否定句示例:

  “不要一直在那看电视了!”

  “在学校少跟××来往啊!”

  肯定句示例:

  “开饭了!来帮妈妈端菜。”

  “这个时间该写作业了,早点写完可以早点休息。”   “现在这半个小时里,爸爸希望你能做点别的事,比如研究一个昨天没弄明白的问题。”

  “如果你能从剩下的时间里拿出15分钟帮妈妈做点家务,妈妈会很高兴的。”

  “你愿意跟××互相学习,爸妈会很支持你的,你们一定可以让彼此变得更优秀。”

  (三)第三个“代替”:倾听代替评价。

  特别适用于:当孩子谈起某些敏感话题时。

  区别在于:评价表达的是有所好恶,孩子承担着被否定的风险,从而结束谈话或封闭内心真实感受;倾听表达的是中立姿态、接纳的胸怀,有利于谈话的继续和增进亲子信任。

  案例:

  初三女生Y:“我妈说我不正常。”

  Y从初三开始学习成绩下降明显,距离中考两个月的时候来访。求助的原因是“我妈给我太大压力,不管在我做什么的时候她总会把话题拐到学习上来,总是在催我快点去学习。”

  然而通过咨询发现,Y并不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自己能接受现在的成绩,只是妈妈给自己太大压力。实际情况是,Y自己非常期望在剩下的两个月里把成绩提高到原来的水平,甚至更高,因此感到巨大的压力。

  在咨询快结束的时候,我问Y:“还有什么想要跟老师分享的吗?”她迟疑了一会儿,犹豫地问我:“老师,你觉得我在这个时候喜欢一个人正常吗?我妈说我不正常。”我分享了看法来回应她:在这个年纪对一个男孩有欣赏之心是正常的,不过当下并不是恰当的时机……

  Y的这一问,让我想了很多:这孩子的成绩下降原来跟这种暗藏的情愫有关。如果当时妈妈能给予女儿更宽容、更接纳的态度,真正去体会到女儿正经历的矛盾和不安,然后和女儿一起分析利弊,确定最有利的行动方案,那么这份感情就不会一直困扰着她,她早就能放下了。可是妈妈的一句“不正常”,将一个拉近母女关系的大好机会生生错过了!

  三、写在咨询后

  有的家长特别无奈:孩子怎么什么都不跟我说啊,怎么我提点建议都不爱听啊!很有可能你曾经,或者现在还是存在一个惯性:当孩子跟你提起一些敏感话题时,他们已经反复思量,最后鼓起勇气才说的,你却习惯性地、轻率地给出一个评价,“你怎么能有这种想法呢!”“你不正常。”“想这些干什么,快去看书!”“可不敢有这种想法啊!”孩子的兴头一下子给浇灭了,更糟的是他对你失望了,觉得你不理解他,没有真正倾听他的想法和感受。其实话不能随便说,但思想是可以天马行空的。不论孩子的想法在我们看来有多奇怪、荒唐甚至可怕,至少先静静地听完,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正在经历什么,何处欣喜何处不安,何处不知所措,何处踌躇满志。那一刻,在孩子眼里我们已经表现得很棒了!他们下次还会选择告诉我们,而不是憋在心里酿成负担,或者跟其他人私下讨论得出些不可靠的行动方案。有些家长跟孩子关系很近,孩子每个阶段遇到难题都愿意第一个同他们分担,获得成就也愿意第一个与之分享。他们很少担心孩子会走了歪路。这多半源于以往他们对孩子的充分倾听所形成的信任与亲密。

  练习:请在纸上写出最常对孩子说且效果差的“你”字句和否定句,将其转换成“我”字句和肯定句。跟妻子或丈夫分享,角色扮演家长与孩子,体会用四种句子表达的区别和意义。

爸爸妈妈们,在孩子不理我们、不听我们、顶撞我们之前,多多练习三个“代替”的亲子对话方式吧!

      刊登:中小学健康教育      整理:  邬燕宁

                                        

攸县一中
湖南攸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主管:攸县一中办公室 技术支持:攸县一中信息中心
办公室:0731-24222366  招生办:0731-24211518
湘ICP备17021572号-1 湘教QS7_201406_001979 网站管理